11月6日,厦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“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湖里区专场,介绍湖里区“勇担特区发祥地历史使命 更高水平建设‘两高两化’中心城区”有关情况。
湖里区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,近几年来,湖里区坚持工业立区、制造强区、科技兴区的发展思路,着力构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;统筹文体旅商各类资源,致力打造文化有引力、产业有活力、消费有动力、城区有魅力的文体旅商和夜间经济融合发展新格局;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区,坚持全域、彻底、科学治理的原则,率先启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,创新“两改造三提升”工作策略。在历届区委、区政府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,建设“两高两化”中心城区的基础更加扎实,2012年至2023年,湖里区全区GDP增长近1000亿,获评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区、全国创新百强区、全国工业百强区、全省经济发展十优区。
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
湖里区主动服务金砖创新基地建设,谋划打造金砖创新基地实体承载区,出台了《厦门金砖数字街区实施规划(2024-2029年)》,落地了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金砖创新基地总部区、金砖数字工业智谷一期等项目。
积极服务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建设,入选全国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,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,努力打造融通中外、连接世界的桥梁纽带,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185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163亿元。
用心用情保障厦金“小三通”客运航线五通码头运行,2012年以来接待旅客超1400万人次,辖区现有台资企业近1200家,培育2家国家级台青创业基地,设立2家专业台青基地,举办厦金同城生活圈论坛、福德文化节等交流活动500多场次。
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
聚焦全市“4+4+6”现代化产业体系规划,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,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,大力发展平板显示、集成电路、航空维修、输配电、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重点产业,持续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2012年至2023年,全区GDP从737亿元增长到1724亿元、年均增长6.9%;规上工业增加值从318亿元增长到457亿元、年均增长6.4%;财政总收入从88.2亿元增长到288.1亿元、年均增长11.4%,获评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区、全国创新百强区、全国工业百强区、全省经济发展十优区。
推进文体旅商融合发展,大力提升城区综合环境
坚持高标准、常态化、全覆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,全面启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,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和内部环境改造任务,后浦社成为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全市样板。
新建海上世界、湾悦城、古地石、万达鹭港等一批深受市民青睐的高品质商圈,利用闲置空间打造神山党员综合教育基地、仙岳山闽台文化交流馆、湖里艺术驿站等文化空间,建成市民公园、口袋公园86个,全线贯通23.6公里的环岛慢行步道“蓝丝带”,推进五缘湾涉海资源利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,惠和石文化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,获评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。
坚持人民至上、为民造福
坚持人民至上、为民造福,努力打造“一老一少”友好型、青年友好型、外来务工人员友好型城区。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,12年来新建中小学、幼儿园46所,新增学位3.9万个,近两年连续实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全面覆盖,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。
持续提升医疗卫生保障水平,先后落地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4个,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面覆盖,获评国家级健康促进区。探索构建“一老一小”整体解决方案,运用市场化机制发展普惠养老、托幼服务,婴幼儿托位数、养老床位数等指标位居全市前列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.96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7.15万元。
围绕更高水平建设“两高两化”中心城区的目标,湖里区将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和文体旅商融合发展两条主线。一是大抓产业、大抓工业、大抓科技创新、大抓招商、大抓服务,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着力加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,把湖里发展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的集聚区。二是持续深化改革、扩大开放,更好服务全市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建设,强化港澳台侨外各项工作,集聚发展资源。三是全力抓项目建设、抓有效投资,有序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,进一步夯实稳增长的基础支撑。四是持续提升城区综合环境,加快推进以“三提升”为主要内容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、“断头路”打通工程,谋划实施小片区缝合式提升。五是继续用心用情办好教育、医疗、“一老一小”等民生实事,关注并解决好市民居民反映的困难问题、意见建议。(张启智)
下一篇 矿山复绿 绘就生态新画卷